過敏性鼻炎?試試中醫(yī)這些方法→
4月12日是第23個全國愛鼻日,記者采訪了市中醫(yī)院耳鼻喉科專家朱志清,從中醫(yī)角度教您一些緩解過敏性鼻炎痛苦的小妙招。
朱志清介紹,過敏性鼻炎(AR)是指由IgE介導的發(fā)生在鼻黏膜的Ⅰ型變態(tài)反應性疾病,在普通人群的患病率為10%~25%,主要臨床表現(xiàn)有打噴嚏、鼻塞、流清涕、鼻癢、鼻黏膜腫脹等。
那么,治療過敏性鼻炎除了西醫(yī)的環(huán)境控制,特異性免疫治療,規(guī)范化藥物治療,手術治療等方法外,中醫(yī)有怎樣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?
朱志清介紹,過敏性鼻炎內(nèi)因多為臟腑虧損,正氣不足,衛(wèi)表不固;外因多為感受風邪、寒邪或異氣之邪,肺氣不能宣降而致;發(fā)病與肺、脾、腎三臟相關,多為本虛標實之證。
根據(jù)肺氣虛寒,脾氣虛弱,腎陽不足,肺經(jīng)蘊熱等情況,可以分別用小青龍湯加減,補中益氣湯加減,腎氣丸加減和辛夷清肺飲加減等藥方。
同時,還可以用穴位貼敷治療。市中醫(yī)院 中藥穴位敷貼(鼻炎貼)主要由附子、白芥子、延胡索、肉桂、細辛、麻黃、辛夷、蒼耳子八味藥組成,按比例研磨成粉,加生姜汁調(diào)和;其中附子配伍肉桂補火助陽、散寒止痛,細辛配伍麻黃疏風解表、溫肺散寒,可起扶正祛邪之效,延胡索行氣活血,蒼耳子配伍辛夷散風寒、通鼻竅,白芥子理氣散結、溫化寒飲,配合姜汁有助其他藥物透皮吸收;穴位選取大椎穴、雙側肺俞穴,肺俞穴屬于足太陽膀胱經(jīng),是肺之背俞穴,乃肺氣轉(zhuǎn)輸、輸注之處,主治咳喘、鼻疾等;大椎穴為手足三陽經(jīng)及督脈之交會穴,從穴位的角度來講為“諸陽之會”,是全身陽脈的交會點,可補陽,可退熱,主治咳嗽逆喘、五勞虛損。
針灸也是很好的治療方法。朱志清介紹,鼻三針乃廣州中醫(yī)藥大學靳瑞教授所創(chuàng),是靳三針療法中一組專門用于治療鼻部疾病的針灸穴位;“鼻三針”重在局部取穴,專在祛除病變局部之邪,以疏通手太陰肺經(jīng)及手陽明大腸經(jīng)為主,具有祛風通竅、補益肺氣、清熱解表之功。
“鼻三針”分布在鼻周圍,由印堂、鼻通和迎香組成,這3個穴位恰好分別位于鼻的上、中、下三部,并分布于鼻腔周圍。迎香穴位于兩鼻翼外緣中點,當鼻唇溝中,屬于手明陽大腸經(jīng)穴,肺與大腸相表里,肺開竅于鼻,《圣濟總錄》中記載:“鼻鼽不利,窒涸氣寒……迎香主之。”鼻通穴位于鼻翼軟骨與鼻甲的交界之處,近處鼻唇溝上端盡處,乃經(jīng)外奇穴,又名上迎香,具有清熱散風,宣通鼻竅之效;印堂位于兩眉頭連線中點,具有清頭明目,通鼻開竅之效,取穴印堂符合“經(jīng)脈所至,主治所及”之原則,且督脈為陽脈之海,針刺印堂可益衛(wèi)固表、宣通鼻竅。
研究表明,針刺病變局部部位的腧穴可改善鼻腔內(nèi)毛細血管和細胞的通透性,降低炎性滲出,并減少組胺的形成和釋放。
此外,朱志清還介紹了以下幾種方法:
滴鼻法:將中藥制成滴鼻液,主要草藥:鵝不食草、蔥白、蒼耳子,辛夷等,以其行氣消腫,通鼻利竅之效。
耳穴埋豆:主穴取內(nèi)鼻、外鼻、肺、腎上腺;配穴取脾、腎、內(nèi)分泌、對屏尖、交感、神門、咽喉、口、眼;每次一側耳,兩耳交替,10次1個療程。
按摩療法:雙手大魚際摩擦至熱,貼于鼻背兩側,沿鼻根至迎香穴往返按摩,至局部發(fā)熱為止,再由攢竹向太陽穴推擦,每日2~3次。并按摩面部及頸后、枕部皮膚,每次10~15min。
雙手拇指自兩側攢竹沿鼻根輕推至迎香穴,往返6次,后以拇指與食指按揉鼻根部,慢慢向下揉至迎香穴,再點按兩側四白、迎香、禾髎等穴位,此法可通經(jīng)活絡,宣通鼻竅。
來源:閩東日報·新寧德客戶端記者 張文奎
編輯:藍青
審核:陳娥 吳明順
責任編輯:藍青
(原標題:過敏性鼻炎?試試中醫(yī)這些方法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