潭柘寺塔林“刮骨療傷”不留痕讓千年塔林更添光彩
3月30日上午,施工人員正在對潭柘寺下塔林內(nèi)的古塔進行修繕。 本報記者 鄧偉攝
京西古剎潭柘寺,擁有78座千年古塔的上塔林和下塔林是難得的清幽之地。目前,這片塔林正進行大面積修繕而閉門謝客,今年8月完工后將重新對外開放。
歷經(jīng)千年風雨侵蝕的塔林,如何在文物古建筑專家的“魔術(shù)”下“固本療傷”又不失滄桑古樸的魅力?記者特意探訪,為您揭開古塔修復(fù)的奧秘。
推開下塔林朱紅色的大門,映入眼簾的是連成片的幾十座古塔,參天古樹的遮蔽讓塔林更顯靜謐幽深。古塔前,工人們正小心翼翼地忙碌著。
“他們正做的工序叫‘勾縫’,主要作用是防止雨水滲漏到塔身里,同時也起到修飾美化的作用,這是對古塔進行‘固本療傷’的最后一步。”走到一座正在施工的古塔前,房地集團古建分公司副經(jīng)理陳會征說。
站在塔前乍一看,你會察覺不到古塔動過了“手術(shù)”。湊近了仔細瞧,才發(fā)現(xiàn)古塔的病害部位進行“挖補”換了磚。原來,工人們在施工前特意挑選了與古塔色彩相近的磚料進行剔補,使其充分融入到古色古香的原有風貌中。
潭柘寺的塔林,最遠可以追溯到遼金時代,但從未進行過大規(guī)模修繕,絕大部分的塔,包括塔座、塔身、塔頂、塔剎都出現(xiàn)了不同程度的病害和損傷,這些病害直接危及塔的壽命。眼下,每一座古塔都有了數(shù)字編號的號牌,它們正等待專家一一“會診”。
“每一座古塔都有屬于自己的一套修繕方案。”陳會征說,古塔造型各異且雕刻精細,塔身點綴有蓮花瓣、如意頭、雕花、斗拱等繁多細節(jié),就拿一個如意頭來說,在不同年代的古塔上模樣都不同。因此,這些國寶級文物在“動刀”前還需經(jīng)過古建專家的“會診把脈”。
“還有一大難題就是樹長在了古塔上。”順著陳會征手指的方向,記者才留意到古塔上還有綠意,廣慧通理禪師塔的塔頂上長著一棵掌腕粗的小樹,妙嚴大師塔附近的一座小塔旁,一棵大樹拔地而起與塔共生。陳會征說,影響古塔結(jié)構(gòu)安全的雜草、樹木會修剪清理,緊貼古塔的樹將被保留。
給塔林“刮骨療傷”,看似只是簡單的換磚修復(fù),其實背后是幾十道復(fù)雜的工藝。
在潭柘寺附近一處民宅的項目辦公地,記者看到了古建磚的樣品。“從采土到制成,這些磚的制作得經(jīng)過五年時間,都是在古建磚瓦廠純手工燒制,達到足夠強度的同時,還要盡量還原古磚原來的樣式。”項目負責人、古建修復(fù)專家季榮貴介紹,這些磚經(jīng)過切割、打模等工序的粗加工后,還不能直接替換到古塔上。古塔需要的磚型各不相同,得先經(jīng)過嚴格的測量和比對,再對磚進行細加工,才能嚴絲合縫地吻合塔身。因此,這些修復(fù)用磚,幾乎沒有哪兩塊是完全一樣的。
塔林上的古磚如果風蝕程度超過三厘米或損壞了三分之一,就要全部替換。季榮貴說,古建修復(fù)有句行話,叫做“剔鑿?fù)谘a”,要“補”的不只是磚,還得有灰漿進行黏合?;覞{也有大門道,行話叫“九漿十八灰”,不同的配比制成不同的灰漿,以達到黏合古塔不同部位“零件”的要求。
記者留意到,參與塔林修繕的,都是四五十歲的老師傅,這和年輕人居多的普通施工隊大不一樣。“修復(fù)塔林的師傅有四十多位,都是古建修復(fù)專家,至少有二十年的從業(yè)經(jīng)歷。”陳會征說,古建施工門檻高,師傅們都是打年輕時就拜師學藝,摸爬滾打十余年才能出徒并傳承師傅的手藝。
這次修繕,塔林區(qū)域的園林環(huán)境也將得到提升,清理雜草、灌木的同時,重修周邊的甬路和圍墻。
“我們希望千年塔林更添光彩,也讓游客們重新認識這里掩藏的深厚歷史文化。”陳會征說。
本報記者 潘福達
責任編輯:葉著
(原標題:潭柘寺塔林“刮骨療傷”不留痕讓千年塔林更添光彩)